#HashMap简介
HashMap继承自AbstractMap,AbstractMap是Map接口的骨干实现,AbstractMap中实现了Map中最重要最常用和方法,这样HashMap继承AbstractMap就不需要实现Map的所有方法,让HashMap减少了大量的工作。
HashMap的成员变量
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= 16:默认的初始容量为16
int MAXIMUM_CAPACITY = 1 << 30:最大的容量为 2 ^ 30
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= 0.75f:默认的加载因子为 0.75f
Entry< K,V>[] table:Entry类型的数组,HashMap用这个来维护内部的数据结构,它的长度由容量决定
int size:HashMap的大小
int threshold:HashMap的极限容量,扩容临界点(容量和加载因子的乘积)
HashMap的构造函数
|
|
注意两个很重要的参数:initialCapacity(初始容量)、loadFactor(加载因子),看看JDK中的解释:
HashMap 的实例有两个参数影响其性能:初始容量 和加载因子。
容量 :是哈希表中桶的数量,初始容量只是哈希表在创建时的容量,实际上就是Entry< K,V>[] table的容量
加载因子 :是哈希表在其容量自动增加之前可以达到多满的一种尺度。它衡量的是一个散列表的空间的使用程度,负载因子越大表示散列表的装填程度越高,反之愈小。对于使用链表法的散列表来说,查找一个元素的平均时间是O(1+a),因此如果负载因子越大,对空间的利用更充分,然而后果是查找效率的降低;如果负载因子太小,那么散列表的数据将过于稀疏,对空间造成严重浪费。系统默认负载因子为0.75,一般情况下我们是无需修改的。
当哈希表中的条目数超出了加载因子与当前容量的乘积时,则要对该哈希表进行 rehash 操作(即重建内部数据结构),从而哈希表将具有大约两倍的桶数。
HashMap的数据结构
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HashMap底层实现还是数组,只是数组的每一项都是一条链。其中参数initialCapacity就代表了该数组的长度。下面为HashMap构造函数的源码:
可以看到,这个构造函数主要做的事情就是:
- 对传入的 容量 和 加载因子进行判断处理
- 设置HashMap的容量极限
- 计算出大于初始容量的最小 2的n次方作为哈希表table的长度,然后用该长度创建Entry数组(table),这个是最核心的
可以发现,一个HashMap对应一个Entry数组,来看看Entry这个元素的内部结构:
|
|
Entry是HashMap的一个内部类,它也是维护着一个key-value映射关系,除了key和value,还有next引用(该引用指向当前table位置的链表),hash值(用来确定每一个Entry链表在table中位置)
HashMap的存储实现put(K,V)
|
|
从上面的过程中,我们起码可以发现两点:
- 如果为null,则调用putForNullKey:这就是为什么HashMap可以用null作为键的原因,来看看HashMap是如何处理null键的:
|
|
|
|
2. 如果链中存在该key,则用传入的value覆盖掉旧的value,同时把旧的value返回:这就是为什么HashMap不能有两个相同的key的原因
对于hash操作,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就是如何通过确定hash的位置,我们来看看HashMap的做法:
首先求得key的hash值:hash(key)
|
|
hash通过位运算得到
计算该hash值在table中的下标
|
|
对于HashMap的table而言,数据分布需要均匀(最好每项都只有一个元素,这样就可以直接找到),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,太紧会导致查询速度慢,太松则浪费空间。计算hash值后,怎么才能保证table元素分布均与呢?我们会想到取模,但是由于取模的消耗较大,而HashMap是通过&运算符(按位与操作)来实现的:h & (length-1)
在构造函数中存在:capacity <<= 1,这样做总是能够保证HashMap的底层数组长度为2的n次方。当length为2的n次方时,h&(length - 1)就相当于对length取模,而且速度比直接取模快得多,这是HashMap在速度上的一个优化。至于为什么是2的n次方下面解释。
我们回到indexFor方法,该方法仅有一条语句:h&(length - 1),这句话除了上面的取模运算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责任:均匀分布table数据和充分利用空间。
这里我们假设length为16(2^n)和15,h为5、6、7。
当length-1 = 14时,6和7的结果一样,这样表示他们在table存储的位置是相同的,也就是产生了碰撞,6、7就会在一个位置形成链表,这样就会导致查询速度降低详细地看看当length-1 = 14 时的情况:
可以看到,这样发生发生的碰撞是非常多的,1,3,5,7,9,11,13都没有存放数据,空间减少,进一步增加碰撞几率,这样就会导致查询速度慢,
分析一下:当length-1 = 14时,二进制的最后一位是0,在&操作时,一个为0,无论另一个为1还是0,最终&操作结果都是0,这就造成了结果的二进制的最后一位都是0,这就导致了所有数据都存储在2的倍数位上,所以说,所以说当length = 2^n时,不同的hash值发生碰撞的概率比较小,这样就会使得数据在table数组中分布较均匀,查询速度也较快。
然后我们来看看计算了hash值,并用该hash值来求得哈希表中的索引值之后,如何把该key-value插入到该索引的链表中:
调用 addEntry(hash, key, value, i) 方法:
|
|
|
|
首先取得bucketIndex位置的Entry头结点,并创建新节点,把该新节点插入到链表中的头部,该新节点的next指针指向原来的头结点
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:
一、链的产生
这是一个非常优雅的设计。系统总是将新的Entry对象添加到bucketIndex处。如果bucketIndex处已经有了对象,那么新添加的Entry对象将指向原有的Entry对象,形成一条Entry链,但是若bucketIndex处没有Entry对象,也就是e==null,那么新添加的Entry对象指向null,也就不会产生Entry链了。
二、扩容问题
还记得HashMap中的一个变量吗,threshold,这是容器的容量极限,还有一个变量size,这是指HashMap中键值对的数量,也就是node的数量
|
|
什么时候发生扩容?
当不断添加key-value,size大于了容量极限threshold时,会发生扩容
如何扩容?
扩容发生在resize方法中,也就是扩大数组(桶)的数量,如何扩容参考:http://blog.csdn.net/jeffleo/article/details/63684953
HashMap的读取实现get(key,value)
|
|
|
|
读取的步骤比较简单,调用hash(key)求得key的hash值,然后调用indexFor(hash)求得hash值对应的table的索引位置,然后遍历索引位置的链表,如果存在key,则把key对应的Entry返回,否则返回null
HashMap键的遍历,keySet()
|
|
从这里可以看出,HashMap遍历时,按哈希表的每一个索引的链表从上往下遍历,由于HashMap的存储规则,最晚添加的节点都有可能在第一个索引的链表中,这就造成了HashMap的遍历时无序的。